稻.轉_倒轉塑料生態
產業創新
提案人
陳荷熙
提案核心目標
在農業生產過程中,育苗用穴盤是主要的塑膠資材之一,為響應減塑、環保、再利用的發展趨勢,希望取代現有的塑膠、保麗龍材質,以稻稈為材料重新設計環保穴盤,在使用時可自然分解而成為堆肥,利於植物的生長,減少廢棄物的產生,降低塑膠對環境的傷害,同時因稻稈的再利用減少燃燒所造成的空氣汙染。 未來展望部分,因材料的可分解再生長的重複過程而形成自然循環;在收益上農民可獲得收成作物以外的收入,製造商也可獲得充足的原料資源,讓人與環境都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。
人氣
599 人次瀏覽
分享
作品構想摘要
響應減塑、環保、再利用的發展趨勢,希望取代現有的塑膠、保麗龍材質,以稻稈、稻殼混合為材料重新設計環保穴盤,在使用時可自然分解而成為堆肥,利於植物的生長,減少廢棄物的產生,降低塑膠對環境的傷害,同時因稻稈的再利用減少燃燒所造成的空氣汙染。因材料的可分解再生長而形成自然循環;在收益上農民可獲得收成作物以外的收入,製造商也可獲得充足的原料資源,讓人與環境都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的。 【產品構想概念】 將稻稈混合稻殼以熱壓成型的加工方式,再製成環保穴盤,並且考慮使用流程上的不便之處,加以改善,像是運送過程中的堆疊方式或是移地種植等動作,使外形加以變化便於使用。 外型採錐形設計,移地種植時,手握穴盤連同種苗一同旋入鬆土後的菜圃,讓使用者能更加省力且無須其他工具輔助;穴盤的格與格之間設計有折線,可直接拆分使用,省去剪裁使用的動作。
作品貢獻性
透過加工再利用後成為養分回饋土地,而稻稈能再生成新材料,以達到自然循環的目的;在經濟循環的部分,農民可由加工業者處獲得收益,加工業者則將產品販售,在針對農業的使用上回歸農民,包含花農、菜農、果農等而形成循環。兩者相輔相成,充分展現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。
產品與服務內容

【使用方式】

堆疊方式採錯位式堆疊,讓下層種苗留有空間,在運送或搬運過程中,可避免壓傷;移植時無須將種苗取出即可直接種植;最後,稻稈經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,而成種苗的養分,回歸於自然。


【回收機制】

過去對於廢棄稻稈的處理方式多為就地掩埋或直接焚燒,而我們希望捨棄焚燒,減少空汙產生,將稻稈再利用並回饋土地,進而設立新的回收機制來達成目的。


【推廣與合作】

我們希望可與環保團體及政府機關配合推廣此構想,而農民在稻作收成時,可透過合作平台(App)與業者預約蒐集稻稈的時間,雙方皆可在平台上溝通、聯繫。加工業者在取得稻稈後,可進行加工、製作成品並販售。過程中,農民可取得與業者合作的利潤或是產品的回饋,業者也可確保原料的來源供應。


【商業模式及獲利】

從材料層面講述,穴盤製造商向農民回收廢棄稻稈,讓農民得以換取相等利潤達成互惠,

而製造商則製成育苗穴盤供給給育苗場,從中獲得分潤。

育苗場最初使用的塑膠穴盤價格低昂,每片7元得價格符合成本需求,但使用後果則造成環境的高度汙染,爾後進行環境修復的費用遠高於塑膠穴盤本身的成本。

使用「稻轉」,因材料擁有保水並可分解回歸大地之特性,對於環境友善,加上造型符合栽種行為,農夫購買回家後將原先稻稈種至土壤的行為也取代自身掩埋的動作,讓「稻轉」在使用者及環境間達成平衡。

雖說成本增至每片20元左右,但對環境及社會卻達到正面效應,如回收的問題得到解決,又或者肥料費用的減少,而往後大量生產有望將成本壓至和塑膠穴盤相當,成了農業環境與社會循環間不可或缺的產品。


【自然與經濟循環】

希望透過加工再利用後成為養分回饋土地,而稻稈能再生成新材料,以達到自然循環的目的;在經濟循環的部分,農民可由加工業者處獲得收益,加工業者則將產品販售,在針對農業的使用上回歸農民,包含花農、菜農、果農等而形成循環。兩者相輔相成,充分展現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。


【目標客群】

以農民為主,希望在農業廣泛使用後能拓展至其他應用。


\aaaaa

陳荷熙
隊長
魏佳萱:負責產品的3D建模,再進行渲染,讓產品的材質及細節展露無疑,造型修改達成美觀及使用的平衡。 陳禹彤:將產品外型強化,符合機能與人因,爾後再行圖面說明編排,利用圖像讓情境和使用步驟等簡單易懂。 韓岱儒:輔助圖面製作,主要為剪輯影片,利用動態畫面和音樂帶入產品氛圍,讓短時間內看懂我們的設計。